English

中美关系“握手”事件真相

1999-01-04 来源:光明日报 雨霏 我有话说

1971年7月,基辛格博士履行他的秘密中国之行,特别注意握手言和之礼仪。他在《白宫岁月》一书中写道:“9日下午4时,周恩来来到,我在宾馆门口迎接他,特意把手伸出去。周恩来即微笑和我握手。这是将旧情嫌隙抛到脑后的第一步。”

当尼克松首次访华走下飞机时也是首先把手伸向了周恩来。他们为什么对普通的握手礼仪给予如此的重视呢?

这就要从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外交史上众说纷纭的“握手”事件说起了。

1954年4月,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会议在日内瓦举行。处于敌对状态的两个大国———中国和美国的两位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周恩来总理兼外长和杜勒斯国务卿,作为各自的首席代表在此相聚。

杜勒斯敌视新中国几乎到了疯狂的地步,在日内瓦会议召开前,他亲自向美国代表团下令:禁止任何美国代表团的人员同任何中国代表团的人员握手。会议期间,就传出了周恩来总理要同美国国务卿握手,被杜勒斯拒绝的传说。

周恩来后来在同外宾谈话时也确曾多次谈到过此事。1958年4月15日在全国外交工作会议的报告中,周恩来就明确说过:“我们不能像杜勒斯那样笨法,到了日内瓦还规定一条:‘不许握手。’”

日内瓦会议是否出现过杜勒斯拒绝与周恩来握手的场面?长期在外交部门工作的王炳南曾就此进行了澄清,他在其撰写的《中美会谈九年回顾》中写道,“实际上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他认为这是以讹传讹。在整个日内瓦会议期间,王炳南说自己始终在周恩来左右,据他认为,总理非常审慎和严谨。针对美国的态度,周总理为中国代表团也做了规定:第一,我们不主动和美国人握手;第二,如果他们主动来握手,礼尚往来,我们不要拒绝。

当时在总理身边做俄文翻译的李越然也否定了杜勒斯拒绝和周恩来握手的说法。李越然在回忆录中写道:我跟随周恩来参加会议,在走廊,在休息室,曾与杜勒斯几次走对面,周恩来总是面色庄严而不失柔和,从容大度。杜勒斯不同,每次相遇,杜勒斯苍白的脸立刻板紧,目不斜视平视前方。但是,他的动作明显变得僵硬机械,肯定浑身不自在,外人看来不免像小肚鸡肠的女人一样可笑可怜。所谓杜勒斯拒绝与周恩来握手的事根本没有过,周恩来在那种情况下不可能主动去与杜勒斯握手。

那么,中美外交史上这一流传甚广的著名的“握手”事件岂非成了无中生有、空穴来风了吗?

其实,事情远比表现出来的微妙。最近,熊向晖关于“握手”事件披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新情况。熊向晖当时是中国代表团新闻办公室主任。26日会议开幕式后,英国代表团成员杜威廉(英国驻北京的谈判代表)找到中国代表团成员宦乡说:艾登外相有一个设想,在第二次会议的会前或会后,由艾登外相介绍杜勒斯国务卿同周恩来相识,彼此握手致意。如果周总理同意,艾登外相再派人询问杜勒斯先生的意见。宦乡请示总理后答复杜威廉说:周总理赞赏艾登外相的设想,既然在一起开会,理应互相接触。周恩来愿意经过艾登外相的介绍,同杜勒斯先生握手致意。但在第二天一早,杜威廉对宦乡说:杜勒斯先生表示,不能接受艾登先生的建议。所谓杜勒斯拒绝与周恩来握手,就是这么一种情况。

对于在会议期间,有没有周恩来主动伸出手来,而被杜勒斯的拒绝呢?熊向晖也肯定地说:没有。他引用了当时多国记者的许多报道加以证实。比如,在杜勒斯离开日内瓦的当天,即5月3日美联社当天报道说:“一位美国发言人说,虽然杜勒斯差不多每天都和周恩来在同一间屋里,但是他从来没有和他碰头,也没有和他谈过话,甚至没有朝他那方向看一眼。”杜勒斯自己在会议第一天对他的一位密友恶恨恨地说,他与共产党中国外交部长周恩来“只有在我们的车子相撞的时候才会见面”。

实际上,周恩来后来多次提到“握手”一词,已越出了杜勒斯拒绝和他握手这一事件的本身,而是具有更为广泛的内涵了。所谓“握手”即“和解”或“承认”之意。周恩来和外宾谈话时,多次以杜勒斯在日内瓦会议期间的顽固表现,特别是不许与中国代表团成员握手的僵化无礼的强硬规定,抨击当时美国政府的错误政策。通过这一事例的鲜明对比,周恩来豁达大度、光明磊落的高大形象也更受人敬仰和钦佩,而杜勒斯顽固的反华嘴脸更是暴露无遗。

历史的发展给了美国人扭转形象的机会。在尼克松上台后改善中美关系的过程中,都是美国政府领导人主动与我握手,以示补偿和和解。

在周恩来同尼克松第一次会谈时又提到了杜勒斯拒绝握手一事。周恩来对尼克松说:“你刚才不是在毛主席那里已经说了么,我们握手了。杜勒斯就不敢这样做。”尼克松接过来笑着说:“总理也不一定愿意同他握手。”周恩来肯定地说:“不见得,如果他愿意的话,我也会跟他握手的。”尼克松说:“那好,我们再握一次吧。”于是他们隔着茶几又伸手相握,在座的人都笑了。这段对话更生动说明了周恩来握手的真实含意。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